医院不需要做的8种检查,没一点用处,而且损害身体还浪费钱
李大爷今年65岁,是个非常注重身体健康的人。每年,他都会定期去医院做全面体检,希望通过这些检查及时发现身体上的潜在问题。然而,最近的一次体检经历却让他心情十分不快。
那天,李大爷像往常一样去医院做体检。医生告诉他,考虑到他的年纪,建议多做几项检查,以确保全面了解身体状况。这些检查项目包括全身CT扫描、基因检测等,看上去都非常“高端”。李大爷一听,觉得这是为自己身体好,就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体检结束后,李大爷的费用单把他吓了一跳,这些额外的检查项目让他的体检费用飙升。然而,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体检结果并没有给出任何有价值的结论,只是一些模棱两可的数据,甚至让他平添了许多焦虑。经过与医生的进一步沟通,他才了解到,这些检查其实并不适合他,完全是多此一举。李大爷这才意识到,原来并不是所有的检查都对健康有益,有些检查不仅没有帮助,还可能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和经济负担。
有些检查虽然看上去重要,实则无用,甚至可能对身体有害,还浪费钱。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讨论8种医院不需要做的检查,并解释为什么这些检查不值得做。
第一部分:不必要的检查——“看似重要,实则无用”
1. 全身CT扫描
全身CT扫描是一种高辐射的影像检查,常被用来“全面筛查”身体潜在的疾病。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全身CT扫描是一种高效的体检手段,可以一次性“看透”全身,发现潜在的问题。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CT扫描虽然能够发现体内的一些病变,但它的辐射量极高,频繁进行此类检查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没有明显症状的健康人群,全身CT不仅无必要,还可能导致误诊。例如,CT扫描可能会发现体内的一些“可疑”结节,但这些结节很可能是良性的,自然存在的,过度解读这些结果反而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和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
一位60岁的患者在多次全身CT扫描后,医生发现她体内的一个“可疑结节”,这让她和家人陷入了深深的担忧之中。经过一系列进一步的检查和监测,最终证实这个结节只是一个无害的良性变化。尽管如此,这个过程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还浪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
2. 癌症全套筛查
许多医院提供昂贵的“癌症全套筛查”套餐,声称可以早期发现各种癌症。这些套餐通常包括多种检查项目,如肿瘤标志物检测、CT扫描、MRI等,表面上看,这些检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癌症,保护健康。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全套筛查”通常并不适用于没有症状的普通人群。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准确性并不高,容易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从而引发误诊和过度治疗。而对于无症状的普通人来说,频繁进行这类筛查既没有必要,也会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一位退休教师在无症状的情况下,进行了一次“癌症全套筛查”。结果显示,她的某个肿瘤标志物略高,医生建议她进行进一步检查。经过多次反复检查后,最终证明这是一个虚惊,标志物的升高与癌症无关。这次经历不仅让她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还浪费了大量金钱。
3. 基因检测套餐
基因检测近年来被广泛推广,许多商家声称通过基因检测可以预测各种疾病的风险,帮助人们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计划。这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实际上,这种检测并没有那么神奇。
基因检测的结果通常是概率性的,目前大部分基因检测在临床应用上并不成熟,准确性和实用性都存疑。基因检测的结果往往是基于统计学概率的预测,而不是确定性的结论。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信息不仅难以解读,甚至可能误导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担忧和焦虑。
一位中年女士在接受基因检测后,被告知她有较高的乳腺癌风险。这让她陷入了长时间的紧张和担忧之中。为了确认风险,她又进行了多次医学检查,结果并未发现任何异常。这次经历让她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然而,最终的检查结果却显示她的身体并无大碍。
第二部分:有害的检查——“不仅无用,还可能损害健康”
4. PET-CT检查
PET-CT是一种高级成像技术,常用于癌症诊断。在一些医院,这项技术被作为常规体检项目来推广,声称可以全面检测癌症风险。然而,对于普通无症状的人群来说,这种检查并不适合。
PET-CT的辐射剂量比普通CT更高,频繁进行此类检查会显著增加辐射暴露的风险。而对于没有明显症状的普通人群,进行这种检查并无明显益处,反而可能带来虚假阳性结果,导致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一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进行PET-CT检查后,被告知可能存在癌症风险。医生建议他进行手术切除“可疑”组织,术后发现并无实际癌变。这次手术不仅让他承受了身体上的痛苦,还需要花费大量的康复时间和费用,而这一切本可以避免。
5. 低剂量肺部CT筛查
低剂量肺部CT筛查是一种用于早期发现肺癌的筛查手段,近年来在一些医院被广泛推荐给无吸烟史的患者。然而,这种筛查并不适合所有人。
低剂量CT筛查对于高风险人群,如长期吸烟者,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肺癌。然而,对于无吸烟史的人群,这种筛查并无必要,反而可能带来假阳性结果。假阳性结果会引发患者不必要的焦虑,甚至可能导致进一步的侵入性检查,如肺活检或手术,而这些检查本身也存在风险。
:一位50多岁的女士,在一次低剂量CT筛查中发现肺部有阴影。她随即进行了多次进一步的侵入性检查,最终确诊为良性结节。虽然她的身体没有受到严重影响,但这一系列的检查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6. 心脏冠脉造影
心脏冠脉造影是一种用于检查心脏血管的影像技术,通常用于诊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医院会对无明显症状的患者推荐这项检查,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合理。
心脏冠脉造影是一种侵入性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血管损伤、出血等。对于无心脏病症状的人来说,不必要的冠脉造影不仅无法提供额外的健康益处,还可能导致并发症,甚至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一位退休工程师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接受了医生建议进行的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检查过程中出现了血管损伤,导致他需要住院治疗。最后的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心脏实际上并没有任何问题,这次检查不仅没有帮助,还造成了不必要的健康风险和经济损失。
第三部分:浪费钱的检查——“无意义的检查花费大,得不偿失”
7. 体内微量元素检测
体内微量元素检测是一种近年来在体检中颇为流行的项目,许多医院和体检机构都会推荐这项检测,声称可以帮助发现身体中的微量元素缺乏问题。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微量元素检测的结果往往不够准确,且人体内的微量元素水平通常通过饮食即可调节,无需额外检测和补充。对于普通人来说,定期检查微量元素并没有太大意义,过度关注这些结果反而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补充,甚至可能因为补充过量而引发健康问题。
一位老年人在体检时,被检测出“缺锌”。她立即购买了大量的补锌产品,然而在服用一段时间后,身体却出现了不适症状。经过进一步检查,医生发现她的体内锌元素并不缺乏,反而是补锌过量导致了身体的不适。这次经历让她意识到,盲目依赖体检结果而不咨询医生,可能适得其反。
8.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检测常被一些医院推荐为癌症筛查的一部分,尤其针对无症状的老年人群。这项检测的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高,容易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无法作为诊断癌症的依据。假阳性结果会让患者误以为自己患上癌症,导致心理压力增加和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而假阴性结果则可能让真正的疾病得不到及时发现,贻误治疗时机。
一位70岁的老人因为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异常,被告知可能患有癌症。这一结果让他和家人非常紧张,他随即接受了进一步的复杂检查和治疗,但最终证实是一场误会。虽然身体没有受到影响,但这一过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结论:合理选择检查,避免不必要的损害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检查虽然看似重要,实际上并无太大意义,甚至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还浪费金钱。因此,在选择体检项目时,应该理性看待,不要盲目听从医院的推荐,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需求,选择真正有价值的检查项目。
文/幕白